擁有股票就等於擁有公司的一部份

擁有股票就等於擁有公司的一部份


很多人買賣股票,很容易被當下的股價迷惑,拿著線型參數勾勒趨勢,就覺得股價會隨著統計曲線(想像曲線)走。

我並不是批評技術分析,而是就一般人來說,技術分析面臨的困難太多了。

  1. 時間。技術分析區要不斷的判斷短線趨勢,而這對於一般正常上班的人實在是太花時間了。開個會議,專心處理工作動則1~2小時,回過神來已經天崩地裂。
  2. 統計學。技術分析嚴格來說是統計學的一種,利用歷史數據來判斷接下來這檔股票在未來的漲跌機率。這個問題的困難在於,既然是統計學,那就會需要大量的取樣才能成功,而剛起步工作的年輕人,資金打個兩檔就空了,就算接下來的標的都會成功,也在前面失敗的過程中容易心灰意冷,退出股市。
  3. 心理面。技術分析有很多派系,看15分K線、日線、週K等等。尤其是看到日K以下的,我覺得都太貼進盤勢了。當你太容易被當下所影響,個人恐慌的情感開始阻礙判斷時,技術分析就失效了。而大部分人都不可能這麼容易的切割情感,尤其是資金開始成長的時候,十萬二十萬,波動個幾趴沒什麼感覺,當你拉到幾百萬上千萬的時候,波動個5%大概心靈就崩潰了。當抱也抱不住,虧也虧不多的情況出現時,就只是在浪費時間而以。


(順帶一題,講到心裡面。我認為不管要怎麼投資,只要跟股票有關,要持續獲利的前提就是心裡面一定要夠強大。這也是我一位投資的前輩很常強調的,至今受用無窮。)


回到標題,為什麼我要說擁有股票就等於擁有公司的一部份呢?


當一家公司要創立時,創辦人不會有那麼大的資金來源。這時候,有人出錢有人出力,大家各自分得這間公司的股權。隨著公司持續成長,可能需要中間需要不斷的融資,股權開放給新的股東拿錢來入股。

公司雖然股本擴張了,但是有錢能夠繼續經營、投資本業,直到獲利成功擴大到股票上市的那天。股東們可以拿自己的股票在證券市場上交易,回收這幾年資金投入的適當報酬。而看好這間公司的人出錢來買這些人手上的股票,除了預期公司能持續成長外,每年也能得到公司獲利的分潤。


所以本質來說,你手上的股票,就代表你擁有這間公司的一部份。

那理論上這間公司賺錢,肯定也要分潤給公司所有的持有人,也就是股東們。


假設一間公司股價100塊,每年可以賺EPS8.5塊。公司為了營運保留4塊,剩下每股4.5塊發給股東們,在股價與獲利永遠不變的情況下,套用複利公司完全沒有問題。

(可以參考之前文章: 股票的本質是什麼?)

https://stlouis08.blogspot.com/2020/11/20201119.html


但是,有可能嗎? 再大的公司都可能有崩塌的一天,人的生活習慣一直再變,當公司跟不上人類變化的速度,就是結束的那一天。

所以不管投資什麼股票,只要是投資個股,就一定要每年或每季檢視公司營運的狀況。


檢視個股的方式太多了,林林總總一堆,但是大方向我覺得可以分成兩類。

1. 歷史體質

  • 公司獲利基本面
歷年EPS(需搭配股本擴張來看)、股利配發比例、淨值成長比例,股東權益報酬等等。老實說只看歷史數據確實不能推敲出未來肯定是這個趨勢,但我認為一間長達至少十年二十年持續獲利的公司,只要獲利持續成長,未來2~3年至少一定能獲利這個沒問題。
  • 經理人特質
檢視背景經歷,驗證每季法說會的公司預測是否符合預期,可靠程度可以驗證。推測其個性是否正派誠實,aggressive等等。
(可以找些專訪的文章或是訪談來看,一個公司的領導人優不優秀、決策正不正確,從說出來的想法也能窺知一二。反之,你絕對不會希望投資的公司領導人是個滿口謊言,承諾只會跳票的人吧?)


為什麼要觀察歷史體質呢?
除了上述講到的幾點,我認為還有一點,就是公司的產品最後還是反映在消費者手上。各式各樣的消費隨著景氣波動,就算不是景氣循環股,消費趨勢還是會受到景氣影響。
(大家都在失業,買個手機肯定多等半年一年,而景氣好,大家閒錢多了,換車換手機買包包也是眨眼睛的事情)
所以好公司在景氣不好時,財報也會不好看,但是景氣只要回溫,即使沒有特別表現也會各種成長。


2. 未來發展

  • 公司產業
產業本身要看的長遠並不容易,但是公司在每個法說會其實都有自己對產業未來的預測。這個時候我們多觀察幾間相關產業的法說會,就可以站在公司專業的角度來告訴我們以公司的方向來看,大概未來會是怎樣的發展。
  • 公司未來營運方向

這兩點其實很類似,但一個產業久了,不容易能永久發展下去,這時候公司的優勢是甚麼? 是否有轉型的可能以及企圖心,或是持續增加自己技術的壁壘? 訂下來的每季、每年目標是否還是成長?


未來發展總歸一句話,那就是題材性。

有題材就代表公司還有成長動能的可能,只要動能還在,那想像空間就是無限大。

但是要特別注意兩點陷阱:

  1. 題材消失。當公司的題材消失,而財報數字還是沒有改善時,毫不眷戀就是要離開。反之,如果題材還在,即使股價仍持續疲軟,只要體質有維持住或是稍微改善(須判斷是否為題材緩慢發酵,很多時候發酵需要耐心等待),那就勇敢加碼。
  2. 企業轉型。企業轉型的公司要特別小心,會提出企業轉型的公司很可能都是本業已經一片紅海,企業積極的在尋找出路的突破口。這種很可能因為財報數據已經開始不好,公司為了轉型而提出各項改革,雖然轉型只要成功就是非常好的題材,但我們一定要考慮要是轉型失敗會如何?本業是否還能在公司轉型成功前帶來支撐?本業是否還能撐好幾年,而不是馬上退出?

當選擇的是這類型轉型股,因為不穩定的因素太多,在動能發酵之前,股價很可能會持續疲軟好一陣子。勇敢加碼講得容易,要能做到非常困難,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很有可能是不斷的向下加碼,尤其選擇的是大型的權值股,等待趨勢翻轉的過程尤其緩慢。

舉個例子,越大型的股票,人數基本上也越多。可以理解為人越多(股東越多),達成共識越困難,尤其是所有人的點位不同,停利點位也不同。轉型的動能成效要讓所有人都認同,一定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所以我們佈局也應當要分批加碼,慎思選擇的點位並嚴格控管平均成本。


而如果轉型股的公司本業還能持續賺錢,發出股利,對我們的投資成本會更有優勢,安全性也會更高。而最重要的安全性,還是在基本體質一定要過關!

(註: 股利分配率需越低越好,最佳狀況是高比例的盈餘拿來投資本業,而配出來的股息卻還能超過大盤平均4.5%以上。除了分潤給投資人外,還能持續投資自己的本業來增加競爭力。

而配發率過高的公司其實就代表投資活動降低,這種公司在未來景氣一不好,可能就毫無競爭力,或是股利直接縮減。)


下一篇,再繼續來聊聊基本體質需要看哪些東西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鴻海電動車整理

鴻海3+3轉型整理

鴻海電動車整理-2022進度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