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的本質是什麼?
股票的本質是什麼?
生在現在這個年代,薪水漲,資產漲更多。
生小孩變得困難,買房變得更困難。
傳統說的五子登科(「現代五子登科」為:銀子、妻子、孩子、房子、車子),何時已經變成了現代人的枷鎖?
成為了只要過早"登科",人生就很容易在投資的路上受限,甚至被強迫終結呢?
"登科"變成"陷阱",何其悲哀。
回過頭來,如果不過早登科,前幾年工作的時光除了有機會能好好存錢,也能早點放進複利的循環裡,讓未來能多喘口氣。
股市,想當然就是大家首選的標的。
而股市的風險跟報酬就是我們首先要思考的。
但是在打造一個我認為可以獲利的模型之前,先來談談股市的架構與本質是什麼吧。
1. 通貨膨脹
首先要考量獲利,一定至少要打敗侵蝕消費力的通膨。
關於通膨的背後原因我們這裡先不討論,只考慮若要打敗通膨,至少要有多少獲利就好。
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 (%)
2. 報酬
接下來,就想想看每年獲利多少是比較合理的報酬?
- 定存利率: 1~1.2%(降息前)。
- 投資型、儲蓄型保單: 2~3% (綁約,且提前解約會虧損)。
- 基金: 可大可小,缺點是手續費抽成,以及虧損問題。
台股歷年年殖利率
圖表資料來源:彭博資訊(2011-2019),元大投信整理
從以上兩張圖來看,應該可以較客觀的認為,由企業每年賺取的金額,我們拿到企業的分潤在4~5%之間是很合理的。而若要超過這樣的報酬,就必須要付出更多的風險或是更多的研究(時間投入)。
跟上面其他幾種理財性商品的報酬比較起來,除了定存與儲蓄險最穩定外,其他諸如投資型保單與基金等金融商品,雖然皆是號稱無上限收益,但基本都是時有虧損、時有獲利的狀況。
那股票呢?
連續20年來,光靠股利就可以持續給你4~5%的報酬,並持續打敗通膨。
分析到這裡,基本上我們選擇股票來進行投資基本上應該是毫無疑問的。
3. 複利
愛因斯坦:「世界上威力最大的不是原子彈,是複利。」
只講每年報酬實在是太抽象了,我們以每年4.5%再投入來舉兩個例子。
(例子一)
初始資金100萬,年報酬4.5%,20年後可以成長為241.2萬,約2.41倍。
如果每月持續再投入1萬,20年後可以成長為617.6萬,約6.18倍。
(例子二)
初始資金600萬,年報酬4.5%,20年後可以成長為1447萬,約2.41倍。
如果每月持續再投入2萬,20年後可以成長為2199.9萬,約3.67倍。
無論是沒有家庭後盾的普通人,還是有較高起點的人,從第一筆初始資金邁入第二筆的條件只有兩個:
- 擁有一百萬。
- 每個月存下一萬。
我個人把人一生中的獲利分成三個階段 (三個20年):
- 25~45歲
- 45~65歲
- 65~85歲
第一個20年(25~45歲)。前3~5年對自己狠一點,要存到一百萬絕非難事。然後剩餘至少15年以上本業要隨著薪資成長,在第二個20年到來之前,達到600萬以上的二階段初始資金。
(隨著本業薪資成長,每月雖然能存的數字可能上升,但這個階段可能面臨著結婚、小孩、房子等開銷,至少固定每月再投入一萬應該還是很合理的數字。)
資產累積: 617.6萬
第二個20年(45~65歲)。這裡比較複雜,考量到實際工作年限可能只有10~15年(包含中年危機等不可抗力),雖然不穩定因素較高,但在這個時間點理論上花費卻大幅減少。房貸差不多繳完,小孩已上完大學等。此消彼漲下來,我認為就雙薪夫妻來看,每月再投入2萬應該還算是可接受範圍。
資產累積: 2199.9萬
第三個20年(65~85歲)。這個階段就是退休生活,這時候我們把4.5%報酬率乘以目前累積的2199.9萬,每年約可使用金額在98.99萬左右。若只考慮夫妻的退休使用應該是夠用,但一般情況下,隨身體狀況可能要請看護等等,先粗估每月花費6.5萬,也就是每年須扣除夫妻花費78萬。
資產累積: 2858.8萬
以上三個階段我整理在以下報表:
三階段人生_複利計算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mfn4I9dsQZjRsNldkIop0qq_CFtkXwls/view?usp=sharing
講到這邊,我認為光只靠4.5%這個數字,即使算上通膨,應該都還能過的相當舒適的生活了。
到此,很多人應該相當意外,原來每年只收益這個不起眼的4.5%,就能得到這樣子的成果。而且這幾乎是穩健的收益,不太會有什麼太大的風險。
那我們何必去為了可能暫時的高收益,不斷汲汲營營著進出,追高殺低,付出一堆摩擦成本不說,還可能碰觸到極高風險的標的導致巨額虧損呢?
最大的問題在於,到底要如何才能選到可持續獲利並發出股息的公司?
下一篇,我們再繼續分析,需要哪些特質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