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 彼得林區選股戰略
彼得林區
1.1 能在股市獲致成功的特質包括:
耐心、自信、豐富的知識、能夠忍受痛苦、心胸開闊能接納新事物、能超然判斷不受一時好惡所影響、
堅持、謙遜、靈活且富彈性、樂於獨立研究調查、同樣樂於承認錯誤,以及在一片騷動之中平靜以對的能力。
1.2 我從不預測大盤,我只相信要買好公司的股票,尤其是那些價格被低估,或者還沒有反應真正價值的好股票。
你的重點是要選對股票,至於市場,他會自己照顧自己。
1.3 知道市場是否超漲,只要看看是否找不到任何一家價位合理的公司,或是沒有任何一隻股票符合你的投資標準。
唯一買進的訊號,就是找到一家喜歡的公司(符合基本面投資標準),只要出現這種情況,買股票永遠不會嫌太早或太晚。
1.4 尋找每股資產大於每股價格的機會,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等於是平白得了一大筆錢。
如,更早探查到景氣變化,或是擁有龐大的隱藏財產。
1.5 投資最了解的東西!
不做研究的投資,就像是玩梭哈撲克卻不看牌一樣荒唐。
(即使不了解,也要先了解再進場,並持續了解其產業內容。)
1.6 若是因為個別產品而注意到該公司的股票,首先要弄清楚,這項產品的成功,對該公司的盈餘會有多大的影響。
2 類型股:
緩慢成長股、穩健成長股、快速成長股、景氣循環股、資產股、轉機股。
2.1 緩慢成長股:
當一個產業的成長大幅減緩,產業中的個別企業也會跟著失去成長動力。
任何受到市場歡迎的快速成長產業,遲早都會變成緩慢成長產業。
公司會固定配發豐厚的股利。
當公司想不出新的方式來擴充生意時,通常會把手上的錢分配給股東。
2.2 穩定成長股(筆者的避險部位):
百億規模的大公司。
一般是等到上漲30~50%就獲利了結,然後再運用同樣的方式,尋找市場上尚未反映其價值的類似股票。
在經濟衰退及艱困時期,這類股票可以發揮不錯的防護作用。
當你知道他們不會破產倒閉,而且能很快恢復正常水準,這些大公司的股票就是危機時的好朋友。
(我認為須加上本淨比的保護,才能確定何謂尚未反映其價值的股票,尤其公司越大越是如此。)
2.3 快速成長股 (筆者的最愛):
小型、積極的新企業
快速成長股也會有極大的風險,特別是年輕的公司往往野心太大,資金又少的情況下。
一旦資金短缺並碰上麻煩,通常是以申請破產重整告終。
規模較大的則是成長一旦趨緩,股價便會馬上大跌。
大前提就是資產負債表健全,而且能創造鉅額獲利的公司,
要推算出這家公司何時會停止成長,以及要花多少錢來買這家公司的成長。
(眼光費)
2.4 景氣循環股:
指公司的營收和盈餘即使無法準確的預測,也會呈現規律的起伏。
Ex. 汽車、航空、輪胎、鋼鐵、化工業,或是一些獲利隨執政當局政策改變的產業。
"時機",是投資景氣循環股的最大關鍵。你要有能力偵測出產業降要上升或下滑的早期訊號。
若工作與其有關,便佔有優勢,這點在投資相關個股尤其重要。
2.5 轉機股:
曾經失敗過、陷入困境,或是曾瀕臨破產的公司。
(通常這種股票價值都會低於淨值,這時候淨值就會是一個很好的參考指標。)
(我認為在淨值低於0.8倍時,可以開始強烈關注基本面趨勢。)
2.6 資產股:
擁有某些值錢的資產,但是還未被多數投資人發現的股票。可能是一大堆現金,也可能是房地產。
前提是擁有資產的公司也要會運用,剩下的就是耐心等待。
3 好公司應該擁有的特質:
3.1 聽起來很無聊,或者荒唐可笑更佳
完美的股票必定來自完美的公司,美完的公司必定是經營非常簡單的生意。
簡單的生意則一定會有一個非常無聊的名子,越無聊越棒。
3.2 從事無聊的生意
如果有一家公司獲利極佳,資產負債表健全,而且從事無聊的生意的話,你就會有充裕的時間能以折價買進他的股票。
等到他關注度上升,且股價太高時,再順勢出脫給那些趕流行的人。
(股價畢竟是資金堆出來的價值,關注度低的股票,其股價相對低估。)
3.3 從事讓人搖頭的生意
比無聊更好的,就是從事無聊又令人討厭的生意。
3.4 分拆公司
剛分拆出來的公司,可以追蹤其一兩個月的情況。看是否新公司的管理階層,
包括經理人和董事會成員等,是否也正在買進自家公司的股票,如果有,代表他們也看好公司前景。
3.5 法人機構未持股,分析師沒追蹤
冷門股,尚未反映。(還未吸引到資金)
一度屬於熱門股,但如今被棄之不顧。(觸底反彈)
3.6 謠言紛起的股票: 涉及有毒廢棄物或黑手黨
一時容易被投資人屏棄,但只要獲利持續成長,終究會達到該有的水準。(如賭場股,處理有毒廢棄物等等)
(依照台灣現有的情況,多是小公司為主,而內需小的情況小公司是不可能上市的)
3.7 因為某些因素而受到壓抑的股票
如殯葬業,與3.6雷同
3.8 零成長產業
在一個零成長的產業中,特別無聊透頂讓大家感覺不自在的產業,就不會有競爭的問題。
因為沒人感興趣,你就不必整天緊張兮兮的計畫如何保護市佔率,預防潛在的競爭者。
反而有更多時間來追求成長,擴大市佔率。
(高成長: 電子業。 低成長: 塑膠刀叉,殯葬業等)
(市占越大就沒有被取代的可能,所以市佔率是其重要關鍵)
3.9 擁有利基優勢
獨佔事業
(沙石業這種強地緣限制行業)
藥廠
(藥品專利認證極為不容易,數年臨床實驗,專利壁壘)
化工廠
(毒藥要上市更不容易,如殺蟲劑,除草劑)
品牌優勢
(靠大量時間建立的品牌知名度,如可口可樂,等等)
3.10 大家持續購買的東西
產品使用週期性短。如藥品,飲料,刮鬍刀,香煙等
(反例如玩具,取代性極高等)
3.11 科技的使用者
與其投資不斷價格戰的科技硬體生產公司(電腦等),
不如投資因為硬體成本下降而得利的公司。(資料處理,電子書,軟體服務類)
3.12 內部人士買進自家公司股票
再也沒有甚麼比公司內部人士買進自家公司的股票,更能保障公司的未來成功。
當公司內部人士瘋狂買進自家公司股票,你至少可以確定,這家公司絕不會在半年內破產。
(彼得林區: 如果連內部人士買進,而公司卻在短時間內倒閉,歷史上絕對不會超過三家。)
長期而言,內部人士持有自家股票還有一個好處:
如果管理階層持有股票,則股東報酬就會成為優先考量的因素。
內部人士賣出自家公司的股票通常不太有意義。
(除非不只是賣出,而是大量拋售。)
賣出的理由百百種,未必是代表公司遇到麻煩。不過買進的理由只有一個: 現在的價值被低估,最終必定會上漲。
3.13 企業回購自家公司股票
等於減少籌碼,降低發行數,這對提升每股盈餘大有幫助。
(1987年股市大崩盤,許多公司宣布大量回購自家公司股票,結果對驚慌的市場發揮穩定的作用。長期而言,這種行動最後都會回饋給股東。)
董事長若定期以高於市場的價格回購自家公司股票,藉以宣示信心,這比年報中任何吹捧都要有用。
企業資金用途:
1. 收購自家公司股票
2. 提高股利
3. 開發新產品
4. 開辦新事業單位
5. 收購其他企業
(我認為減資也是收購的一種,賺多時減資,也比多發股利來的好。)
(而增資因為股本過於稀釋,盈餘能提高的效果非常有限,對股東不是件好事。)
4 會避開的股票
熱門產業中的最熱門股票。
4.1 熱門股會快速上漲,而且通常漲到沒有任何價值衡量標準可以評價的地步,
最後,等到只剩一廂情願的狂熱和稀薄的空氣在支撐股價時,他的崩落速度也會一樣快。
(沒有基本面支撐的股票,就跟玩最後一隻老鼠一樣。)
(另外,談話度越高代表越來越多投資人,而股票資金終究會達到飽和,再也無法有資金湧入。當獲利一趨緩,資金撤離如同人踩人)
狂熱的期待會讓大家對真相視若無睹。
正當股票分析師預期這個產業會永遠以兩位數成長時,其實整個產業已經在走下坡了。
4.2 越熱門的產業,代表將會有越多聰明的企業家湧入。
越多企業湧入的產業再怎麼熱門,餅的成長也耐不住競爭的激烈。
4.3 避開多慘化經營的公司
1. 價格過高的產品。
2. 自己根本不了解的行業。
從投資人的角度來看,多慘化經營只有兩個好處:
1. 你持有被收購企業的股票。
2. 多慘化經營的企業決定瘦身重整時,或許你可以從中找到轉機題材。
4.4 小心口耳相傳的股票
1. 全新公司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風險很大,這是因為後續的漲幅空間極為有限所致。
(沒有過多的歷史經驗可參考,容易過份樂觀)
2. 從其他公司分拆出來的新公司的首次公開發行,或是有實際歷史表現紀錄可查的新事業股票,相對就更安全。
(擁有歷史績效可以當作參考,研究)
講得再天花亂墜,都應該等到實際績效出來,再進場都來得及。
4.5 小心中間供應商
如果供應商的存亡完全繫在一家客戶身上,想投資這家供應商就得三思。
1. 若大客戶取消訂單極可能面臨存亡。
2. 大客戶可能要求供應商降價,進而壓縮獲利。
5 盈餘
關鍵兩點就是盈餘和資產。
長期而言,波動還是會跟著盈餘走。
5.1 本益比
本益比就是觀察股價和盈餘的趨勢指標。
- 反映獲利要持續幾年才可以達到投資成本。
- 不要本益比高的離譜的股票,就可以避開許多災難和大幅虧損。
(即使公司再怎麼好,到頭來還是會修正到其應有的價值)
5.2 大盤本益比
當你發現某幾隻股票的股價相對盈餘已經明顯過高時,市場上大部分的股票可能也會有類似的情況。
此時能觀察到市場是否已經過度樂觀,當作警訊的參考。
5.3 未來的盈餘
有時候企業的盈餘明明是增加,股價卻下滑,這是因為分析師和法人認為盈餘水準應該更高。
有時候企業盈餘明明是下滑,但股價卻未跌反漲,這是因為專業投資人原本預期盈餘會下滑得更多。
但是這些都是暫時的現象不必過於在意。
(彼得林區: 隨便翻開財經刊物,你就會發現他們總是猜錯)
未來無法預測,但至少你可以知道某家公司計劃如何提高盈餘,然後就可以定期檢視,看看其計畫是否真的有效。
企業提高盈餘的五種方法:
1. 降低成本
2. 提高售價
3. 開發新市場
4. 在原有市場增加產品的銷售
5. 重整,關閉,及處理賠錢的事業單位
6 兩分鐘的推敲
1. 為什麼對這支股票有興趣?
2. 這家公司必須怎麼做才會成功?
3. 他將會面對哪些阻礙?
...等等,(越詳細越好)
例如:
緩慢成長股,豐厚的股利,過去每年盈餘持續成長。
景氣循環股,業務狀況,存貨,售價。
資產股,資產在哪?價值多少錢?
轉機股,公司是否努力改善狀況?計畫執行成效如何?
穩定成長股,本益比是關鍵。該公司股價是否在最近幾月飆漲,如果是,那原因為何?
快速成長股,必須知道他如何維持其快速成長,以及往何處發展?
7 財報上的重要數字
7.1 本益比
彼得林區:
任何公司的合理本益比水準,都會等於他的成長率。
如果你發現本益比低於成長率時,就找到觀察的標的了。
Ex. 如果一間公司的本益比是15倍,你會希望盈餘的年成長也是15%
7.2 現金
在考量本益比的同時,可以拿現金價值算出每股淨值。
扣除完現金部分再考量本益比也是一個很好的參考點,現金越多的公司,其基本價值越高。(錢換錢絕對不虧,所以考慮扣到錢的部分)
7.3 負債
1. 銀行債務,最糟糕的類型,期限短,且可以被提前要求償還。
2. 資金債務,如公司債,好的債,期限長且有時還可以延緩利息償還。(好說話類型)
一般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中,股東權益大概佔75%,負債佔25%。
對於轉機股或是面臨困境的公司需特別注意,負債是決定公司能否渡過危機或是倒閉的關鍵因素。
7.4 股利
發放股利會比不發放股利的公司更具支撐。(抗跌)
彼得林區: 我會在投資組合中,納入幾支穩定成長股,甚至是緩慢成長股。
小公司不發放股利,所以成長才會快速。(所有盈餘投入發展)
但碰上不發放股利的緩慢成長股,最好避而遠之。
7.5 帳面價值(淨值)
根據淨值在投資的股票,一定要仔細研究這些價值到底是甚麼東西。
並且淨值中,現金的比例不能太低,因為通常,機台,成品這些東西的價值很容易被高估。
7.6 存貨
不論是製造業或是零售業,存貨增加通常都是一項利空消息。
1. 如果營收增加,但存貨也同步大幅增加,就要有警訊。可能之後多到需要降價出售產品,就是大問題。
2. 如果公司因為景氣低迷導致存貨開始減少,這可能是即將復甦的徵兆。
8 最後的檢查表
8.1 所有股票都適用
1. 本益比。必須和相同產業的類型公司比較。
2. 法人機構的持股比例越低越好。
3. 公司內部人士是否買進自家公司股票? 企業是否回購自家公司股票?
4. 到目前為止的盈餘紀錄是否穩定,或者起落甚大?
(只有在資產類股可以忽略此訊息)
5. 公司的資產負債表是否健全?(負債對股東權益比),並以此來評價其財務實力。
6. 現金部位。現金換算的淨值可以當作下跌的底線依據。
8.2 緩慢成長股
1. 股利。唯一重點,這類型的股票就是為了股利!
需注意過去是否持續發放股利,並且持續調高股利。
2. 股利佔盈餘的比例。比例越低,代表公司在困難時期,還是有轉圜餘地。
8.3 穩定成長股
1. 關鍵在於用本益比來判斷偏低的股價進場,讓你絕不會出局。
2. 檢視公司可能進行的「多慘化」經營,是否會拖累未來盈餘。
3. 檢視公司長期成長率,並確認近期成長率有無下降。
4. 若準備長期持股,要注意該公司在過去幾次金融衰退或是股市大跌時的表現。
8.4 景氣循環股
1. 密切注意存貨狀況,市場供需,以及新加入市場的競爭對手。
2. 景氣復甦時,本益比通常會降低,但一但盈餘創新高,景氣擴張或許即將結束。
3. 景氣衰退時跌的越深,代表在復甦時的表現就會越好。
(預測景氣循環何時會回升,比預測何時下滑容易得多)
8.5 快速成長股
1. 該公司賺錢的特定商品,是否佔該公司業務的主要部分?
2. 檢視最近幾天的盈餘成長率。最佳是維持在20%~25%之間。
(如果超過25%,通常難以持續。超過50%則下場可想而知。)
3. 是否能在一個以上的城鎮成功複製經驗?
4. 是否還有成長空間?
5. 本益比是否和成長率相當?(本益比等於盈餘年成長%數)
6. 擴張速度是否正在加快?或是減緩?(市場飽和?)
7. 對於正在崛起的快速成長股,很少法人機構持有是一項利多。
8.6 轉機股
1. 會不會被債權人逼上絕路?還有多少現金?還有多少負債?
債務結構如何?能否在破產前解決問題?
2. 如果公司宣告破產,股東可以分到什麼?
3. 公司計劃如何起死回生?是否已經處理掉虧損的事業單位?
4. 在這之後生意是否好轉?
5. 成本是否縮減,成效如何?
8.7 資產股
1. 資產價值為何?是否有隱藏資產?
2. 有多少負債要靠這些資產來還?(債權人享有優先權)
3. 是否有新的負債使得資產價值下降?
4. 是否有人準備收購這家公司,來讓股東能從這些資產受益?
8.8 挑選贏家
1. 要了解你手中持股公司的本質,以及持有這支股票的特定理由。
2. 清楚區分持股所屬的類型,如此才能了解你可以從中獲得什麼。
3. 大公司只會有較小的漲幅,小公司才會有較大的漲幅。
4. 如果你希望特定的商品能為公司帶來鉅額的利潤,那麼先確定公司的規模大小。
5. 尋找那些已經開始賺錢,而且已經證明其經營模式可以成功複製的小公司。
6. 要特別當心年成長率已經高達50%~100%的公司。
7. 要避開熱門產業的熱門股。
8. 不要相信多角化經營,這通常會變成「多慘化」經營。
9. 時間拖的太久或目標太遠的投資不會有好成績。(筆者最好的投資都在3~5年)
10. 最好避開股票的第一波漲勢,先等等看公司的計畫是否奏效再說。
11. 人們可以從自己的工作領域獲得許多極具價值的基本面情報,而且可以領先專業投資人好幾個月或好幾年。
12. 不必理會任何報明牌的人,即使他非常聰明,有錢,或他最近明牌很準。
13. 投資那些看起來乏味,平凡,不受喜愛,而且還未吸引華爾街注意的公司。
14. 非成長產業中的中度快速成長公司(20%~25%),將是最理想的投資目標。
15. 尋找具備某項利基的公司。
16. 若要買進艱困公司的股票,必須尋找財務狀況較佳的公司,並且避開擁有大量銀行負債的公司。
17. 沒有負債的公司不會破產。
18. 管理能力很重要,但是很難評估。所以把重點放在公司的未來前景,而不是放在總裁的資歷或是他的花言巧語。
19. 艱困公司開始復甦時,可以讓你大賺一筆。
20. 小心考慮本益比,如果股價大致上已經被過度高估了,不管他條件再怎麼好,你還是無法賺到錢。
21. 在追蹤公司的題材時必須找到一條主要脈絡,並以此監看公司的實際進展。
22. 尋找持續回購自家公司股票的公司。
23. 研究公司歷年來的股利紀錄,以及過去幾次景氣衰退期間的盈餘表現。
24. 尋找只有少數法人或是沒有法人投資機構持有的公司股票。
25. 如果其他條件都相同,管理階層本身也大量投資自己公司的股票,會比管理階層只靠領薪水得到的股票更佳。
26. 內部人士買進自家公司股票是個好訊號,特別是同一時期更好。
27. 每週至少花一小時做投資研究,但是計算股利盈虧,可不算是研究。
28. 要有耐心,心急水不沸,緊盯股票也不會長。
29. 只根據公告的帳面價值來買進股票,不僅非常危險,且不切實際,應該以其真實價值為準。
30. 若有疑慮,不妨等等看再行動。
31. 在挑選一支新股票,至少要投入和你在選新冰箱時同樣的時間和精力。
留言
張貼留言